古建筑保护区消防安全评估案例分析评估分析:建筑内部消防安全
2016年03月05日 来源:消防工程师考试网
古建筑保护区消防安全评估案例分析评估分析:建筑内部消防安全
1)防火分区和可燃易燃物:寺庙主体建筑总面积为1170m2,超过了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不大于600m2的规定,且未做防火分隔处理。寺庙建筑结构为石木结构,各殿堂、僧舍存在大量帐幔、经幡、唐卡、哈达等可燃易燃物品,火灾荷载大。
火灾危害性分析: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引燃周围物品,又没有可靠的防火分隔,火灾蔓延迅速。
评估结论:不合格。
2)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寺庙内未建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
火灾危害性分析:寺庙内局部发生火灾,无法启用室内消防给水系统,不能及时扑救,易造成火灾蔓延扩大。
评估结论:不合格。
3)灭火器材:寺庙内每个重点部位内配备有灭火器、消防砂、土碱等灭火器材,经检查,灭火器材完好有效,且符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的要求。
火灾危害性分析:在及时发现初起火灾的情况下,现有灭火器材能够有效控制并扑灭火灾。
评估结论:合格。
4)安全疏散:寺庙主体建筑、拉康、僧舍、厨房均只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且诵经大殿、经书殿和杂物间出口处还有三阶以上的踏步。
火灾危害性分析:在紧急状况下,极易出现出口拥挤,将会造成疏散不畅和群体性踩踏事件。
评估结论:不合格。
5)电气设备:①殿堂和僧舍电气线路老化严重,未做穿管保护处理;②许多配电装置(如插座、开关、负载配电箱等)存在老化和损坏现象;③开关、插座和照明灯具靠近可燃物且未做隔热、散热等防火保护处理。
火灾危险性分析:不排除因线路和设备老化,造成线路接触不良、短路、过载引发火灾事故的可能。
评估结论:不合格。
6)人为因素:寺内现有僧众30余人,前来寺庙的游客和朝佛人员日平均有600余人。
火灾危险性分析:①虽然辖区消防机构开展了多次消防安全宣传培训工作,但是部分僧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仍然不高,不能排除用电用火疏忽引发火灾的可能;②游客对寺庙仪式活动和内部结构不了解,不排除引发火灾事故的可能;③朝佛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排除在供奉酥油灯或焚香时因操作不当或疏忽而造成火灾事故的可能。
评估结论:不合格。
7)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寺庙已完成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成立了由10个僧人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并有70%以上的僧人通过了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测试;寺庙正在开展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建设,并将寺庙内的各殿堂、僧舍、厨房的消防安全管理落实到责任人。
火灾危险性分析:经过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寺庙自身可完成轻度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初起火灾的扑救以及相关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寺庙自身的火灾防控能力。
评估结论:基本合格。